版权所有:辽宁每日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锦州  辽ICP备08007877号

>
b新闻中心详细

【转发】水稻:黑尾叶蝉

发布时间:
2020/06/22
浏览量
黑尾叶蝉
 
简 介
 
英文名Rice leafhopper异名黑尾浮尘子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 (Fabricius)属同翅目,叶蝉科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,而以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发生较多。是国内稻区的重要害虫,除直接为害水稻外,还可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、黄矮病和黄萎病等。
 
[为害症状]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水稻,若虫主要群集水稻茎秆基部,用针状口器刺吸营养液,破坏输导组织,呈现许多棕褐色斑点,影响稻株正常生长,严重时稻茎基部变黑,后期烂秆倒伏。由于黑尾叶蝉的为害所造成的茎秆伤口,还会助长菌核病的发生。在水稻抽穗、灌浆期,成虫、若虫也会从穗部和叶片上取食。
 
[发生规律](1)世代。河南、安徽每年发生4代,江苏、浙江、四川5代,福州、广东7~8代。由于成虫产卵期长,田间各世代有明显的重叠现象。(2)越冬。黑尾叶蝉主要以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、冬种作物地、休闲板田、田边、沟边、塘边等杂草上越冬。(3)时期。黑尾叶蝉在国内许多稻区,如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等地,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,3、4世代或3、4、5世代重迭发生,数量最多,是全年发生的高峰期,主要为害单、双季混栽稻区的迟熟早稻和中稻的灌浆期;单季稻区的单晚分蘖期;双季连作稻区的连早后期,晚秧田和连晚分蘖期,最为严重,是抓紧防治的关键时期。随着早稻黄熟收割,在早稻上的成虫迁移到晚稻秧田和早栽晚稻本田,这是黑尾叶蝉一年中第2次的迁移期,并将早稻病毒传给了晚稻,其迁移高峰期是7月中下旬早稻大收割的时候。由于早稻后期黑尾叶蝉虫口暴发,给晚稻带来极大的威胁,这就是早插连作晚稻受黑尾叶蝉和病毒病为害较早稻重的原因。(4)气候。冬季少严寒霜冻,春季气温偏高,降雨量较少,有利黑尾叶蝉安全越冬,越冬基数大。3~4月气温偏高年份,能加快越冬若虫发育进度,提高其羽化率,有效虫口基数大,是其大发生的基础。一般自6月份气温稳定上升后,虫量显著增多,至7~8月高温季节,发生量达到最高峰,凡夏秋高温干旱年份,有利于黑尾叶蝉的大发生。(5)栽培。单、双季混栽稻区,稻叶蝉发生量大,为害重;单季稻区发生最轻。一般水稻早栽、密植、肥多稻株生长嫩绿、繁茂郁闭,小气候湿度增大,有利于叶蝉的发育繁殖。一般糯稻重于粳稻,粳稻又重于籼稻。
[形态](1)成虫。体长4.5~6mm,黄绿色。在头冠二复眼间有一黑色横带(亚缘黑带)。前翅鲜绿色,雄虫翅末1/3处为黑色,雌虫翅端部淡褐色(亦有少数雄虫前翅端部呈淡褐色)。雄虫胸、腹部腹面及腹部背面全为黑色;雌虫腹面淡褐色,腹部背面灰褐色。(2)卵。mm,长椭圆形,微弯曲。初产时乳白色,后由淡黄转为灰黄色,近孵化时出现2个红褐色眼点。(3)幼虫。黄白色至黄绿色。若虫共5龄,第3龄前体两侧褐色,第3龄后出现翅芽。
 
[习性](1)成虫。成虫性活泼,白天多栖息于稻株中、下部,早晨、夜晚在叶片上部为害。在高温、风小的晴天最为活跃,在气温低、大风暴雨时,则多静伏稻丛基部或田埂杂草中。成虫趋光性强,并有趋向嫩绿的习性。成虫寿命10~20多天,越冬期可长达100多天。成虫羽化后一般经7~8天开始产卵,卵多产在叶鞘边缘内侧,少数产于叶片中肋内,产卵时先将产卵器伸到叶鞘和茎秆间的夹缝里面,再在叶鞘的内壁划破下表皮,卵产在表皮下,所以在叶鞘外面只看到卵块隆起,而没有开裂的产卵痕。卵粒单行排列成卵块,每卵块一般有11~20粒卵,最多有卵30粒。(2)幼虫。多栖息在稻株基部,个数在2个片或穗上取食,有群聚习性,一丛稻上有10多只乃至数百只,茂密、荫郁的稻丛上虫数最多。若虫共5龄,2~4龄若虫活动力最强,初龄和末龄比较迟钝。
 
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选用高产抗虫品种,是防治虫害最有效的措施。冬、春季和夏收前后,结合积肥,铲除田边杂草。因地制宜,改革耕作制度,避免混栽,减少桥梁田。加强肥水管理,避免稻株贪青徒长。有水源地区,水稻分蘖期,用柴油或废机油15千克/ hm2,滴于田中,待油扩散后,随即用竹竿将虫扫落水中,使之触油而死。滴油前田水保持3mm以上,滴油扫落后,排出油水,灌进清水,避免油害。早稻收割后,也可立即耕翻灌水,田面滴油耕耙。(2)物理防治。黑尾叶蝉有很强的趋光性,且扑灯的多是怀卵的雌虫,可在6~8月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。(3)药剂防治。大田虫口密度调查,成虫出现20%~40%,即为盛发高峰期,加产卵前期,加卵期即为若虫盛孵高峰期。再加若虫期1/3天数,就是2、3龄若虫盛发期,即药剂防治适期。此时田间如虫口已达防治指标,参照天敌发生情况,进行重点挑治。早稻孕穗抽穗期,每百丛虫口达300~500只;早插连作晚稻田边数行每百丛虫口达300~500只,而田中央每百丛虫口达100~200只时,即须开展防治。病毒病流行地区,早插双季晚稻本田初期,虽未达上述防治指标,也要考虑及时防治。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3mm,保持3~4天。农药要混合使用或更换使用,以免产生抗药性。药剂可选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,或50%叶蝉散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,或50%杀螟松乳剂1 000倍液,或50%倍硫磷乳剂1 000倍液。
 
 
来源:溯农
本网站如无意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请来信或来电,我们将立即删除该信息。